四、日本 1.調整本國能源政策 2011年5月25日,日本首相菅直人稱受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影響,日本將調整能源政策,計劃在21世紀20年代前期將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占總電力的比例升至20%以上;并表示除能源領域現有兩大支柱核能與化石能源外,還將新增可再生能源和能效這兩大支柱。但目前面臨四大挑戰:首要挑戰是核能安全性方面,日本將建立最高標準的核能安全,不僅從技術角度檢驗,還將從人力資源、組織結構、體制機制以及安全文化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其次是化石燃料的環境挑戰,開發最先進的技術,促進化石燃料的高效利用,并最大程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三個挑戰是可再生能源的實際應用,將可再生能源提升至全社會的核心能源之一的地位;第四個挑戰是關于能效潛力,通過社會變革、創建能源消費的新文化來實現家庭和商業能效的改造。 2.制定新的能源環境戰略 2011年6月7日,日本內閣官房國家戰略室召開會議,決定將在2012年推出《新的能源和環境戰略》。以下6個方面將作為重點領域予以推進: 節能(潛力挑戰)。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實現節能,全面提高民生、交通運輸和工業部門的能效; 可再生能源(實用性挑戰)。消除技術、經濟等障礙,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商業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化石燃料資源(環境性挑戰)。利用最先進技術最高效利用化石燃料,制定資源可靠供應戰略,保證石油天然氣的穩定供應; 核電(安全性挑戰)。徹查核事故和核反應堆安全性,實現最高水平的核能安全; 電力系統(克服電力短缺、高成本結構、平衡分布式發電以及核風險管理挑戰)。響應電力短缺、削減成本,協調分布式電源,管理核項目,實現恰當的發、輸電分離的電力業務形態; 能源環境產業(構建強大的能源環境產業的挑戰)。培育新體系的領導者,創造就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3.公布核電站安全評估方案 2011年7月11日,日本政府公布了對其境內所有的核電站進行安全評估的方案。第一階段將針對目前已停堆進行例行檢查的35座核電站實施安全評估,將對核電站的設施和設備進行評估,以判斷其是否能夠承受超過設計基準事件的災難,比如大地震和海嘯,政府將在此基礎上決定這些核電站能否重啟運行;第二階段將參考歐盟“壓力測試”案例,對日本境內全部的54座核反應堆進行全面的安全評估,測試結果將決定核電站是否可以繼續運行。 4.發布能源環境創新戰略中期報告 2011年7月底,日本能源環境會議發布了重建能源環境創新戰略的中期報告,作為討論最佳能源構成和新型能源體系具體實施方案的起點。報告總結了日本大地震后面臨的挑戰、未來戰略愿景、基本宗旨、戰略議程以及重點推進領域,強調新的能源環境創新戰略要建立在充分汲取福島核電站事故的經驗教訓基礎之上。報告指出,日本將在高安全水準的基礎上繼續利用核能,但會逐步降低對核能的依賴程度,未來擬建立分布式新型能源體系。 報告最后指出,為確定最佳能源構成的新結構,日本政府將在六大重點推進領域確定明確的目標(使命)和近中長期優先事項(見下表)。 日本能源環境創新戰略六大重點推進領域
5.大力推廣燃料電池汽車 2011年1月13日,本田、豐田和日產聯手10家日本能源供應商發表聲明,計劃于2015年開始大量生產燃料電池汽車(FCVs)。為此,還將為該類新能源車型增設基礎設施,以東京、愛知、大阪和福岡這4大城市為中心,上述企業將從2013年前后開始建設氫氣站,2015年之前建設約100個氫氣站。13家公司將在這些地區分別設置小組商討氫氣站的具體建設地點,還將通過政府放寬限制及技術研發來降低建設成本。日本政府表示屆時將協助這一工作,必要時采取相應措施。 6.國際合作 日美合作開展偏遠島地區的智能電網示范項目。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于2011年2月8日宣布將和美國合作,在美國夏威夷州開展一項智能電網的示范合作項目,主要是進行可行性研究和示范。項目的目標是通過在NEDO、夏威夷州政府、夏威夷電力公司、夏威夷大學以及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之間達成合作,建立一套利用毛伊島清潔能源的社會模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將在4月至6月之間開展,示范項目將在2011年7月至2014財年之間開展。 日美合作研究核能材料和核輻射問題。8月16日,美國電力研究院(EPRI)宣布與日本中央電力研究所(CRIEPI)簽署了3年期合作協議,共同研究核電廠相關的材料科學、組件性能和輻射安全問題。 日歐聯合研發高效聚光型太陽電池。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5月31日宣布,在日歐能源技術協定框架下,將與歐盟開展第一個合作項目,著手研發世界最高水準(預計單元轉換率超過45%)的聚光型太陽電池。具體研發項目包括:太陽電池單元和模塊的開發及評測、太陽電池新材料和新結構的開發、聚光型太陽電池測量技術相關的標準化活動等。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世界主要國家能源政策動態2011(四)
發布時間:2012-03-20
來源:國家能源局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