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天然氣合同久拖未決之際,中國能源外交在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三國穩步推進,三條油氣管線建設啟動。中亞在中國能源進口戰略中的權重進一步增加,合作空間更加廣闊。 中國能源結構優化需要天然氣進口 增加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天然氣占比對調整我國能源結構、實現碳排放目標有重要意義。隨著國內居民天然氣管網的建設,天然氣消費量呈明顯上升趨勢。據資料統計,2010 年國內生產天然氣951 億立方米,同比增長 13.1%;國內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首次突破千億立方米,達到 1073 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0.9%。 天然氣需求的快速增長要求中國天然氣增加進口。據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龐昌偉預計,到2013年,中國天然氣的自產量將突破1000億立方米,煤層氣將達到150億到200億立方米;到2023年,天然氣自產量達到2200億立方米, 2030年達到3000億以上。而目前中國能源結構中,天然氣僅占4%。如果為降低煤炭消費比例,而讓天然氣占比在2020年達到10%-12%的話,中國能源市場將需要450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意味著中國可能還需要進口大約2200億立方米左右天然氣。 為保障國內消費需求,采取多渠道進口成為中國的戰略選擇。根據“十二五”規劃,中國將“建設中哈原油管道二期、中緬油氣管道境內段、中亞天然氣管道二期,以及西氣東輸三線、四線工程;輸油氣管道總長度達到15萬公里左右”。其中西氣東輸三線設計的年輸氣量為300億立方米,氣源與西氣東輸二線一樣來自中亞。 關于進口天然氣的價格問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劉毅軍認為,進口天然氣與國內天然氣是會存在價差的,政府已經出臺了新的進口退稅政策。從產業鏈講,石油公司參與了上游開發,也有能力承受一定程度的價差。目前國內宏觀經濟狀況決定中國短時間內不可能全面提高天然氣價格,“可以考慮通過先提高經濟發達地區的天然氣價格,逐步化解國內外天然氣價差。”劉毅軍說。 中亞能源合作快速發展 中國同中亞國家開展能源合作的先機出現在哈薩克斯坦。除了與中國接壤的便利條件,哈薩克斯坦本身擁有大量油氣資源,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估計,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儲量可達130億噸,天然氣約6萬億立方米。哈薩克斯坦對本國的定位是到2015年成為世界上第六大產油國。 2003年是中哈能源合作關鍵的一年,胡錦濤主席首次進行國事訪問就選擇了哈薩克斯坦。胡錦濤主席與納扎爾巴耶夫總統簽署了兩國聯合聲明,其中明確提出“中哈能源領域合作具有戰略意義”。2009年,中哈原油管道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國不僅擁有了第一條跨國原油管道,展示了與中亞國家互利共贏,開展能源合作的意愿和能力。 中國在中亞地區開展的密集的能源外交取得了顯著效果。2007年7月17日,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訪華,期間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土方簽署《天然氣購銷協議》和《阿姆河右岸氣田產品分成合同》,中國每年從中亞地區引進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項目得到落實,中亞天然氣管道建設也由此開始。2008年6月中烏段開工,2008年7月中哈段開工,2008年10月中亞天然氣管道末站霍爾果斯站開工。2009年12月14日,四國元首共同慶祝全長1833公里的中亞天然氣管道勝利建成。這緊密的節奏在世界能源合作史上實屬罕見。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也從中哈雙邊合作發展為四國多邊合作。 三條管線深化中亞能源合作 中亞天然氣管道連同西氣東輸工程成為中國能源進口的一條動脈:向外,完成了向中亞腹地的延伸,一直向西,經過烏茲別克斯坦,抵達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巨型天然氣田,遙望里海之濱;向內,則一路奔向香港,沿途惠及十幾個省市。巨額的管道建設費用要求中亞的天然氣供給必須穩定。 2011年9月6日,劉鐵男局長出席中哈天然氣管道南線項目的開工儀式時表示,中亞天然氣管道將與哈干線輸氣網及西部主要油氣區連通,這有效提升了中哈兩國油氣合作的戰略層次,并為中哈能源合作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這一管道始于哈國曼格斯套州的別伊涅烏,在南哈薩克斯坦州的奇姆肯特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全長1475公里,設計年輸氣能力為100億立方米,可擴至年150億立方米。 中哈石油管道二期則將一期工程向西延伸到哈薩克斯坦西北部油氣主產區,其中僅靠近阿特勞地區的卡沙甘一個油田探明可采石油儲量就達到70-90 億桶,地質儲量為 380 億桶,是全球近 30 年來發現的最大油田,占世界第五位。 擬建的中亞天然氣管道C線與已建的A/B線并行敷設,C線將輸送來自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3個國家的天然氣。管道線路長度為1840公里,其中哈國段1305公里,管徑為1219毫米,設計壓力為10兆帕,設計輸氣能力為每年250億立方米。C線建成后,中亞天然氣管道全線的年輸氣能力將提升至550億立方米。 中國駐土庫曼斯坦大使館參贊處資料顯示,土庫曼斯坦對未來充滿信心。近20年來,土天然氣開采量增加了2倍,石油開采量增長了5倍。根據土方最新的估算,其南約洛坦氣田的儲量有望達到21萬億立方米。土主管部門預測,南約洛坦氣田開發第一階段,天然氣的年產能將達到300億立方米。土天然氣國家康采恩為此擬投資約100億美元。2009年12月,該公司先后與阿聯酋的Guif Oil&Gas Fze公司、中國中石油川慶公司、韓國的LG集團和現代能源公司簽署總價值97億美元的服務合同。根據土“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發展計劃”,到2030年,其年產氣量將達到2300億立方米,多數用作出口。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運認為,中亞國家是內陸國家,向歐洲輸出存在里海海底管道鋪設問題,納布科項目短時間內不可能修成。中亞國家要發展經濟,中國是出口油氣資源最好的選擇。(記者安耕)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中亞能源合作空間更加廣闊
發布時間:2011-09-14
來源:中國能源報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