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湖北在內的五省八市被確定為全國低碳試點省市,武漢城市圈獲批“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兩大國家戰略的疊加,為湖北低碳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氣象服務通過專業化、精細化服務,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產業的“前哨”和“尖兵”。 低碳試點產業先行 日前,以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鄭楚光、湖北省氣象局局長崔講學等20位氣候、環境、資源、經濟等領域的專業人士組成的湖北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正式成立,他們將為制定湖北省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戰略方針、政策法規和措施提供科技咨詢和政策建議。這是湖北省開展低碳試點,發展低碳產業所做的基礎工作之一。 “當前,湖北低碳試點的主要任務集中體現在‘兩個著力’上,即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湖北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著力建立以低碳發展為特征的產業體系,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對湖北的影響和挑戰。”湖北省省長王國生表示,低碳試點要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將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增效、增加碳匯等方面的工作有機結合、協同推進。 早在2007年,湖北省政府就成立了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去年10月,《湖北省低碳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編制完成,確定了推進試點范圍、方法和步驟。 今年年初,湖北省在全國率先設立低碳發展專項資金,由節能、淘汰落后產能、建筑節能、低碳試點和新能源建設等5項組成,總額1.7億元。 目前,湖北省發改委已經啟動碳交易試點前期研究工作,由60多家企業參加的武漢市碳減排協會,正在按照“自愿設計規則、自愿確定目標、自愿參與交易”的原則,開展區域性碳交易的探索。 湖北省政府近日召開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確定襄陽、咸寧兩個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和黃石經濟開發區黃金山工業園兩個園區,武漢市百步亭社區、鄂州市長港鎮峒山社區兩個社區為湖北省第一批低碳試點示范單位。據介紹,咸寧市試點的主要特色和方向,是發展低碳服務業、清潔能源開發、森林碳匯,襄陽市則著力于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和發展循環經濟。 專家指出,要實現低碳發展,首先要節流——從生產上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其次要開源——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零碳能源;要通過技術創新、產業調整、觀念引導等措施,實現降低碳排放。 “這些都為氣象部門服務湖北低碳試點,助推低碳產業發展,搭建了更高層次的平臺,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崔講學告訴記者。 服務創新支撐決策 今年早些時候,一則“湖北省氣象局牽頭研發出我國第一代太陽能光伏發電預報系統,可預報任何地點或光伏電站未來3天逐小時輻射量和發電量”的消息被多家媒體刊登、轉載;湖北省氣象局局長崔講學在今年地方“兩會”上提交的《關于大規模開發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建議》的提案引起熱烈反響。 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備受關注,是由于湖北省缺煤、少油、乏氣,一次能源匱乏的現狀所致。 數據顯示,湖北是我國第四大能源調入省份,自1985年以來,全省能源自給率逐年降低,由43.7%下降到目前的19%左右。預計“十二五”期間,湖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的自給率將進一步下降。而全省能源消費需求持續強勁,總量一直排在全國前十位,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成為湖北破解能源困局與發展瓶頸的優先選擇。 湖北將新能源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新能源發展規劃和相關扶持政策。此外,在項目核準、建設、接入系統和上網、電量收購和電價補貼等方面,省委、省政府全方位給予支持。 “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氣象的作用不可替代。”崔講學介紹說,至2010年底,湖北氣象部門已初步完成全省太陽能資源監測網建設,完成了全年及12個月太陽能總輻射、日照時數、日照百分率等太陽能資源要素時空分布特征分析,對全省太陽能資源進行了綜合區劃,從光伏、光熱、光生物能利用等多角度對全省太陽能開發利用進行了初步評價,并完成《湖北省太陽能資源評估報告》,為湖北太陽能資源發展提供了科學數據。 “十一五”期間,全省完成風力發電量11.5萬千瓦時規劃任務,氣象部門承擔的風能資源測量、評估等氣象基礎工作在風電場選址與建設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4家風電場并網發電,配合省發改委完成崇陽大湖山等3處風能資源評價報告,9家企業在全省16個地方布點測風,氣象保障服務推進了風能資源規模化開發的步伐。目前,氣象部門已開展全省風能資源詳查與區劃,完成了氣象站風能資源參數的計算,繪制了風能資源分布圖,估算了風能資源總儲量和技術開發量,完成了《湖北省風能資源綜合評估(階段)報告》,為“十二五”期間湖北風電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全國首批擁有氣候可行性論證資格的9個單位之一,近年來,湖北省氣象局大力推進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氣象部門參與了《湖北省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若干意見》等多個重大指導性文件的起草(編制)工作,為推進低碳試點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能源開發氣象牽引 在我國知名的應用氣象專家陳正洪教授的名片上,有兩個頭銜,一是湖北省氣象服務中心首席專家,另一個則是湖北省氣象能源技術開發中心副主任。指著名片背后的“業務范圍”,陳正洪告訴記者,隨著低碳產業的發展,氣象部門除了提供專業氣象服務和公共氣象服務,能源氣象服務已經成為他工作的重點。 在辦公室的頂樓,陳正洪還建了一個光伏太陽能發電觀測實驗室,來觀測記錄哪種材料、什么角度、哪種方式發的電最多、最穩定。 陳正洪介紹說,湖北大部分地區具有較好的太陽能資源,全省年平均太陽輻射能大于100千卡/平方厘米,尤其以鄂東北、鄂北崗地資源最好,年總輻射量達114千卡/平方厘米,全省年接受太陽輻射能相當于2671萬噸標煤,開發前景廣闊。在相關部門的協調和支持下,湖北在光伏發電項目管理、商業運行模式、技術路線、電網接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索,走在了全國前列。 “湖北要在5年內,讓光伏發電量翻幾倍甚至10倍。”湖北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湖北省已向國家上報了“十二五”光伏發電規劃,在規劃中,每個地、市、州均有項目,規劃獲批實施后,到2015年,全省開發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可達300兆瓦,投資約100億元,帶動光伏組件產業產值約1000億元。 這幾天,在隨州市氣象局副局長姜海鳴的辦公室,不時有企業代表來了解當地風能資源分布,咨詢建風力發電廠的可行性。他們看中的是隨州大洪山的風能資源。 在湖北風力發電分布圖上記者看到,華中地區首座風力發電廠——九宮山風電場一期16臺機組陸續并網發電;裝機容量3萬千瓦的中電投大悟仙居頂風力發電場所有機組也于去年3月并網發電;今年年初,湖北最大風電場——利川齊躍山風電項目建成發電;規劃裝機2.2萬千瓦的鐘祥華山觀風力發電廠已于去年正式開工;此外隨州大風口、黃岡龍感湖、崇陽大湖山等多個風電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經過近年來的普查、測風,湖北已測明經濟可開發風電資源為332萬千瓦。”姜海鳴告訴記者,風電企業要開發風能資源,立項的前提就是氣象部門的評估報告。她介紹說,開發風能首先要了解地方風資源的情況,另外,風能儲量和低溫、沙塵暴、雷暴等氣象環境評估也很重要。這需要氣象部門做大量的前期探測工作和后期服務工作。 目前,湖北新能源產業已開始嶄露頭角。目前,全省已建、在建和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新能源項目總裝機容量超過400萬千瓦。?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氣象服務“追風逐日” 新能源產業乘勢而上
發布時間:2011-09-06
來源:經濟日報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