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從起步到提速,從提速到高速發展的過程,年均GDP增長超過11%,在大型基礎建設方面投入巨大,扶持了大量的大型國有企業和常態化、多樣化的民營企業群,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經濟開發區,通過各類政策引導,促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壯大。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對電力系統電能供應和保障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受資源結構限制,我國主要以火電為主,占發電量的70%,其次是水電、風電、核電和光伏、生物發電,但主要供電來自火電的系統結構,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 同時,結合我國“十一五”期間目標規劃,“十一五”期間通過淘汰落后產能等手段,單位GDP能耗降低19.1%,基本完成單位GDP降低20%的目標。“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為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由于十一五主要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限電等行政手段推進節能減排,十二五期間這些措施的邊際效應遞減,必須加大推廣節能技術等方法實現節能減排,因此節能減排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在此情況下,規模較大的舊火電廠和近幾年新建成的大型火電廠,均面臨同樣的節能減排壓力。結合我國現有技術情況,各大火電企業,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節能減排: 1、對原有老舊火電廠進行改造,提高電煤使用效率 2、通過熱電聯產等項目改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3、維持大型電廠穩定工作時間,以中小型電廠作為調峰電廠,合理配置資源。 通過引進國外尖端技術,目前我國已經能夠建造1000MW超超臨界點發設備,此類發電設備在滿負荷運轉的情況下,也能夠有效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但由于我國各地能耗使用的供需不平衡,此類大型發電機組無法達到滿負荷運行條件,即1000MW發電機組有可能僅僅達到600MW發電機組的使用效率。因此,通過配套中、小型調峰電廠的手段,穩定大型發電設備運行水平,同樣能夠達到資源有效利用的目的。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后“上大壓小”時代 節能是關鍵
發布時間:2011-08-16
來源:上海證券報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