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春7月29日電(記者王曉明)2011年4月,吉林省四平市遼河地區啟動秸稈發電項目,以農作物秸稈為主要燃料進行發電,計劃建設規模為2×12MW生物質發電廠,項目達產后,年可實現產值1.43億元,利稅1500萬元。這是吉林省今年啟動的秸稈發電的最新項目。 2007年4月,白城庭峰3萬噸/年玉米秸稈乙醇項目奠基,年消化玉米秸稈23萬噸,可實現銷售秸稈燃料乙醇3萬噸;2009年9月,華能長春生物質熱電廠項目建成投產,利用農作物秸稈作為發電燃料,年處理農作物秸稈可達20余萬噸,能源利用效率接近90%;2010年9月,松原來禾化學有限公司“30萬噸/年秸稈煉制工業產業化生產線”投產試車成功,利用玉米秸稈半纖維素發酵生產丁醇、丙酮、乙醇等,可應用于能源、塑料、材料、化工等行業…… 近年來,從田間地頭走進現代工廠,從農民爐灶里的燃料到高科技產品的原料,大量的生物秸稈資源在吉林省開始變“廢”為“寶”,一場“秸稈能源化”浪潮在吉林省生物質能開發產業中悄然興起。 吉林省工信廳廳長常明說,吉林玉米深加工產業優勢明顯,賴氨酸市場份額占主導地位,以玉米為原料的丙酮、丁醇、多元醇以及秸稈、玉米芯等非糧生物質原料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規模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到2010年,氨基酸等主要產品產量居全國領先地位,其中氨基酸70萬噸,發酵酒精138.8萬噸,居全國第一位。 以長春大成集團為例,該集團通過秸稈制糖工藝生產的糖產品不但成本低,而且質量優。根據中試結果顯示,生產1噸糖只需2.5噸玉米秸稈,玉米秸稈按每噸600元收購,2.5噸為1500元,加工制造費用2000元,秸稈糖的成本為每噸3500元,較玉米更具有成本優勢。大成集團糖車間主任王立宇說,農民每生產1噸玉米,可同時增加秸稈收入960元。 秸稈成為生產原料也給農民帶來了驚喜。一家企業在長春建設的生物質熱電廠每年需要處理農作物秸稈20余萬噸,僅秸稈收購一項,每年就可為當地農民帶來近5000萬元的收入,并且秸稈燃燒后產生的底灰也將全部返還給農民作為肥料。 盡管相關產業正在發展之中,但是秸稈整體利用率依然不高。據了解,目前作為產糧大區的東北三省秸稈利用率不足10%,大部分秸稈不是作為燃料,就是被牛羊吃掉或廢棄。吉林省每年生產作物秸稈4000萬噸,目前絕大多數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吉林省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將大力推進非糧原料替代,重點開發秸稈制糖、秸稈化工醇、秸稈丁醇等非糧生物化工技術,加快中試和產業化,實現非糧生物化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常明介紹說,吉林將進一步擴大賴氨酸生產規模,以賴氨酸為主的氨基酸要由現在的70萬噸達到100萬噸產能,保持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加強酒精下游產品的開發,加快非糧酒精的產業化進程,發酵酒精規模由現在的150萬噸達到200萬噸產能,鞏固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淀粉糖和秸稈糖由現在的220萬噸達到400萬噸產能;進一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生物質化工醇由現在的40萬噸達到300萬噸產能,打造以大成集團為主導的千億元生物質化工產業基地。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秸稈"變"能源:吉林將打造千億元生物質產業基地
發布時間:2011-07-29
來源:新華網
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