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整合思路不同 2009年,山西以省屬七大集團為整合主體展開以大并小的資源整合。根據其規劃,到2011年,這七大集團中的三家將躋身“億噸級俱樂部”,另外四家則將擴產至5000萬噸級,煤炭總產量占山西省的75%以上。2009年到2010年,全省煤礦數量從2598個減少至1000個,關閉中小煤礦產能約2億噸。 河南則通過兩輪重組,首先由平煤集團和神馬集團重組成立中國平煤神馬能源化工集團,永煤集團、鶴煤集團等5家企業整合成為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再以中平能化集團、煤化工集團、義煤集團、鄭煤集團、神火集團和河南省煤層氣為主體,整合省內資源。 由河南省發改委等七部門近期聯合出臺的《關于支持煤炭企業兼并重組政策的通知》表示,在符合國家煤炭規劃礦區礦業權設置方案的情況下,優先將“兩權”價款(探礦權、采礦權價款)項目中已查明的煤炭資源儲量,向6家省骨干煤炭企業配置,支持新建礦井。 在吳吟看來,河南的整合更符合有關產業政策。他對媒體表示,山西省內的煤炭企業數量雖然從2200多家減少至130多家,但產業集中度還是偏低,而且,整合過程中一個礦區的整合主體過多,不利于礦區的整體科學開發。相比較而言,河南省目前正在推進的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工作層次就更高一些,堅持了一個礦區原則上由一個主體開發的要求。 新晉升為煤炭產能第一大省(區)的內蒙古擬通過資源重組整合和企業兼并,煤炭生產企業從目前的350家減少到180家。建設重組2個億噸級以上煤炭企業,9個5000萬噸級煤炭企業,19個千萬噸級以上煤炭企業。2015年,內蒙古煤炭產能將達到10億噸,占全國煤炭產能的25%。 齊魯證券分析認為,煤炭產業整合、兼并重組對行業的供給格局影響深遠。整合后,單井產量擴大以及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將使礦井生產效率顯著上升;而資源進一步向大集團企業集中,未來將更容易根據需求決定產量,即供給彈性加大;由于被整合中小煤礦的關閉和技改,供給短期將受到控制,但中長期則有利于行業的發展。 本月初,山東省國資委有關領導宣布一紙調令,淄博礦業集團董事長馬厚亮調任山東能源集團籌建辦公室主任,山東省煤炭整合重組就此低調展開,雖然目前“七變二”的方案還可能存在變數,但山東傾向于更加高集中度的整合模式已經基本確立。 “煤炭資源開發還需要進一步深度整合。”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此前在媒體上公開肯定了山西、河南、內蒙古、陜西等省區煤炭重組整合取得的成果,但他同時認為,從長遠來看,向石油行業和電力系統靠近,應該成為煤炭企業兼并重組的目標,并提出鼓勵推動整裝煤田跨省區整合的實踐。 不過,目前的煤炭產業整合多為省級行政主管部門主導下的省內兼并重組,資源劃分也極少讓外省企業參與,即便有少量的跨省并購出現,也與整裝煤田的開發關系不大。煤炭整合能否實現“跨省”推進,煤炭行業集中度能否得到進一步提高,都將面臨考驗。 大企業爭奪戰打響 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此前獲悉的煤炭產業“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國內將形成年產億噸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6-8個,年產5000萬噸到1億噸的煤炭企業達到10個。而能源局透露的消息顯示,“十二五”規劃將煤炭兼并重組作為重要內容。國家計劃用三年時間,通過兼并重組將煤炭企業由當前的11000家減少到4000家。 與地方國企相比,兩家央企不論在技術水平、盈利能力、資金實力,還是在獲取政策支持的能力上,都具有明顯的優勢。一旦煤炭行業的整合繼續深化,兩大央企自然不會放過任何擴張的機會,在跨省的資源整合上必然與地方國企短兵相接。 神華集團到2015年的煤炭規劃產能將達到6.4億噸(包含中國神華),較2010年新增2.8億噸。另一家煤炭央企巨頭中煤集團則在2010年初提出了產能5年翻一番的目標,到2014年集團煤炭產量規劃將達到2億噸。 除了兩家央企外,各地方政府和各企業都在為進入規劃中的大企業之列而暗自較勁。一方面,各省通過省內的整合不斷打造大型煤炭集團;另一方面,省內各企業之間也在為整合還是被整合進行著“暗戰”。 河南煤炭資源整合確立的到2010年年底力爭建成3個年產5000萬噸的特大型煤炭企業的目標如今尚缺一員。除了河南煤業化工集團、平煤神馬集團已經通過重組穩坐一、二把交椅外,義煤集團、鄭煤集團、神火集團離5000萬噸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的目標差距較大,因此不排除大集團間整合而達到目標的可能。 而據熟悉河南省煤炭市場的一位人士透露,義煤集團和鄭煤集團實力相當,重組難度很大。鄭煤集團有鄭州煤電這個融資平臺,做整合相對容易。而現在義煤集團也通過借殼欣網視訊上市,壯大自身的融資能力,避免成為“被整合”的對象。 目前來看,各產煤大省轟轟烈烈推動的煤炭企業整合重組實際大多局限在省內,而有關主管部門則認為,僅在省內進行的整合還遠遠不夠。吳吟就以石油和電力系統作比,認為煤炭業的整合也需向這兩個行業“看齊”,并鼓勵進行跨省的整合。 在各省整合中,也出現了一些跨省整合的案例。在山西煤炭資源整合過程中,就有山東民營背景的企業魯潤股份參與其中。其子公司華瀛山西能源投資有限公司獲批作為主體兼并重組靈石縣9處煤礦整合為3處,產能由177萬噸/年提升至195萬噸/年。而具有河北省國資背景的開灤股份則在介休當地政府主導下,入主當地整合主體泰瑞公司,間接成為介休市煤炭資源整合的主體。 但這些零星閃現的“跨省”整合并不屬于主管部門所鼓勵推動的“整裝煤田跨省區整合”,更不足以讓煤炭行業出現寡頭壟斷的格局。事實上,目前我國從事煤炭生產的央企神華集團和中煤集團在各省的整合中參與并不多。中煤集團是山西煤炭重組整合中唯一一家成為政府制定整合主體的央企,參與大同部分煤礦的收購;此后河南的整合則幾乎與央企“絕緣”。 一位業內人士道破個中緣由:“地方利益的阻隔,是造成這些現狀的根本原因。”1998年,煤炭工業部在政府機構改革中被撤銷,原煤炭工業部直屬和直接管理的94戶國有重點煤礦下放地方管理。 隨著煤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能源地位確立,煤炭行業景氣不斷提升,在一些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來自煤炭企業的稅收成為其財政收入的最大支柱。且不說外省企業需要在保證當地利益的情況下才能獲得煤炭資源,讓非本省企業成為資源整合主體,甚至再將企業控制權拱手讓給央企,這樣的可能性就更是微乎其微。 山西一位從事煤炭產業研究的人士表示,國家把煤炭分到地方時正是煤炭行業效益最差的時候,現在行業景氣了,企業也賺錢了,如果說要在各省繼續推進整合應該沒有問題,但要效仿石油、電力行業,從中央層面來集中,難度將不可想象。 但有意思的是,各省對待央企和潛在的央企整編地方煤企的態度也大相徑庭。據媒體報道,山西省某官員表示,“倘若未來將煤炭上收中央企業,那么山西第一個不同意。”而在內蒙古煤炭主管部門的有關領導看來,雖然通過市場機制難以實現煤炭資源向央企的集中,但在行政手段推動下,仍有可能成為現實。(記者 李陽丹)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正文
“跨省”考驗 煤炭整合進入“深水區”
發布時間:2010-08-10
來源:中國證券報
大中小